工業垃圾處理的必要性! 工業垃圾處理廠家提醒了市場活力提升危廢處置能力,實驗室產生的危險廢物怎么處理?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很多地區面對的難題。尋找合適的工業垃圾處理廠家實屬不易。因為工業垃圾處理在現實之中成為稀缺資源,動輒數萬元的訂金及高昂的處理費用,讓很多危廢產生單位望而卻步。為什么工業垃圾處理廠家能夠掌握市場的主導權?小編認為,根本原因是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市場供求關系失調。
一是各地長期以來常常重視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環?;A設施建設,因而對于工業垃圾處理處置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二是工業垃圾處理長期以來是特許經營,需要層層審批。目前,一些地方盡管把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審批權限下放,但是額外要求這么高,明放暗絕不放。
三是隨著環保標準日漸嚴格,公眾環境意識漸漸提高,一些危險廢物處置單位建設標準已絕不適應當前的環保要求,逐漸退出了市場,因而新的處置單位也沒建成,留下了空檔。
近年來,環保部門加強了危險廢物的規范化管理,有效堵住了企業不合規的處置途徑。把“違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超過的”認定作為嚴重污染環境,極大地威懾了產廢企業,提升了企業的守法意識,危險廢物規范化處置需求更進一步增加。
危險廢物減量化、資源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但是當務之急,必需迅速提升危險廢物的處置能力,徹底解決市場失衡的問題。各地要重視危險廢物處置,把危廢處置納入當地的環?;A設施建設規劃,切實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要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把危險廢物綜合處置項目經營許可證的審批權限下放至地市級環保部門,增加各級基層環保部門的權限,減少行政審批干預。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與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全方位參與集中危險廢物處置工程建設,鼓勵重點企業自建處置設施,原地消化,充分釋放市場活力,讓廣大企業成為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的積極投資者與紅利獲得者。要切實加強事之中事后監管,監督危險廢物處置單位的建設與運行,督促企業守法經營。
工業垃圾處理路漫漫,未來在哪里? 工業企業生產經營中,或多或少會產生垃圾。去年下半年以來,工業企業的不少垃圾因為貼上“工業”標簽,成了燙手山芋。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需要自行處理這些工業垃圾??稍跊]有處置能力的前提下,這些垃圾究竟如何處理,成為這些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題。
生產上千噸的產品不是難題,但要處理幾百公斤的工業垃圾,要費盡心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以生產電線的企業為例,產生的工業垃圾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危廢物品,一種是普通工業廢物。但無論是哪一種垃圾都面臨著處置難題。這些垃圾為啥會難處理?環衛部門不再清運,或許只是直接因素。在環衛部門拒收之前,這些工業垃圾的處置其實并不規范。
過去,這些垃圾一般為填埋、焚燒或回收利用三種方式。填埋是最常見的一種,大部分工業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后,會被投放到臨時收放點,由環衛工人清運。然而,隨著填埋點容量的“超負荷”,“填埋”之路早已不可行。而焚燒或回收利用,也需要有相應資質的企業,目前這樣的企業紹興寥寥無幾。
各個公司產品不同,垃圾種類不同,解決的方案也不一樣,眼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正是那些無害工業垃圾。最好的方法還是變廢為寶進入循環利用。工業垃圾同樣需要分門別類,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處理。臺灣垃圾分類甚至精細到把一個礦泉水的蓋子、標簽和瓶子全部都進行分類處理,這種模式可以借鑒學習,比如,印染污泥經過處理,可以制成陶粒,是園林綠化的肥料。工業垃圾的處置應該和生活垃圾的處置統籌考慮,不能“一刀切”把工業垃圾拒之門外。而應該把工業垃圾進行分類,由主管部門牽頭,制定一份工業垃圾回收名錄和垃圾分類處理名錄,真正把工業垃圾“管”起來,把能利用的工業垃圾變廢為寶。